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全线崩坏-《国潮1980》


    第(2/3)页

    房地产一下跌,想买的人就少了,想卖的就多了。

    尤其不动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同,要想退出不是下个卖单一卖就完了。

    完成一笔交易,要实地勘察,要评估,要协商,要登记,要缴税……总之要麻烦许多,不是想卖就能及时卖得出去的。

    如果晚一步,是会被闷杀在里面的。

    于是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和个人因为急于从不动产市场出逃,而发生了踩踏。

    然后好不容易开始企稳上张的日本股市,也因此成了所谓的“死猫反弹”,被连累得继续下滑,又开始了猛烈的资金出逃。

    再然后,就引起了包括资金链骤然断裂,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自杀人数上升,等等且不限于此的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

    完全可以说,这一次金融灾难堪称日本经济的全线崩坏,所有行业,所有市场,所有企业无一幸免。

    不但影响到了日本社会的稳定,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更摧毁了日本金融市场,打破了民众对日本经济前景不切实际的乐观心理,暴露出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

    为此,不但日本媒体把政府有关人员骂的狗血淋头,特别是针对国土厅的土田局长,严厉尖刻的批评不绝于耳。

    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也因此看清了日本制度的缺陷,不再过分地称赞日本全能的政府部门。

    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毕竟恶果已经造成,趋势不可逆转,一切都为时已晚,日本经济注定要在全面崩坏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是的,这就是一场民意绑架了政治的人祸,而非天灾。

    正是由于日本社会体制的局限性,才造成了日本当局在错误的时候做出了错误的举措。

    常言道,术业有专攻,在危机的面前,老百姓的需求往往是不理智的情绪反应。

    而西方民主制最大的弊端也就在于此,政客往往不去考虑怎样才是正确的,而是怎样讨好选民,至少也不能得罪选民。

    结果也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日本政府盲从于民意,所采取的激进处理方式非但没有缓解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反而造成了已经半死不活的日本经济再度失血重创。

    这还不算,由此而来的泡沫后遗症才是长期的,痛苦的,又难以摆脱的。

    正如潮水退去让人们看到险峻的崖壁一般,日本经济的全盘崩坏,也将长期隐藏在日本金融界的黑暗腐败暴露无遗。

    1990年夏季,日本在泡沫经济时期不断蓄积的贪腐行为终于爆发,一连串金融丑闻相继曝光。

    野村和日兴证券卷入的丑闻涉及了企业特金账户的损失赔偿问题。

    尽管这些账户并不合法,但私下却得到了大藏省的认可。

    这些账户的存在暗示着日本的制度偏袒圈内人。

    当股市进入下跌通道之后,这样的安排就渐渐变得不可容忍了。

    跟以前一样,还是要找出一个替罪羊,来承担整个社会的集体罪孽。

    为此,1990年6月,野村证券的总裁田渊义久在损失赔偿丑闻中被迫辞职,成为日本金融界为平息公愤而上演的第一出辞职戏。

    而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最赚钱的日本银行,很快,住友银行紧跟着也来丢人现眼了。

    原来在素有“皇帝”之称的董事长矶田一郎的强势领导下,住友把泡沫经济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住友不但曾经大规模地扩张房地产贷款,并利用特金账户来增加收益,而且跟其前雇员经营的系满按揭公司往来甚密,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交易。

    结果在房地产市场开始下跌后,因为子公司的牵连,系满公司的经营丑闻也被曝光出来,面临着涉嫌伪造画作评估、非法拉抬股价、勾结黑帮分子介入地产等指控。

    住友为了保住声誉,切断与系满公司的联系,不得不付出了二十亿美元的代价。

    然而祸不单行,随后,住友跟稻川会的二代目石井隆匡的关系也暴露了。

    住友一家分行的经理曾说服客户贷款给石井,资助他囤积东急电铁的股票。

    最终,住友银行的董事长矶田不得不承担了这两桩丑闻的责任,在1990年10月,也像野村证券的总裁一样,谢罪辞职了。

    而这一系列丑闻曝光的不良后果,就是加剧了社会民众对于金融行业的不信任感,大藏省不得派专人督导对日本金融机构的账目进行清查工作。

    尽管在日本这个政商勾结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清查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但一时间也一样风声鹤唳,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实体经济资金流动不足的状况。

    导致许多企业的资金匮乏困境继续扩大,闹上了钱荒了。

    像年初才刚刚借助股市炒作,缓了一口气的EIE集团就是这样的倒霉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