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担心人之三怨?-《春秋战国的那些政客》
第(2/3)页
孙叔敖时而呆坐在山间,时而漫步于河畔,他似乎看到了些什么。河水不停地奔跑着,带着浑然天成的舒展,也挟着势不可挡的力量。原来,水所以为患,并非仅仅是苍生之灾祸,“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悠远的天空与大地上,众生平等,人类,并没有什么特别应该得到天地的眷顾。堵不如疏,顺应天道,才是变患为利的正途。
此时,孙叔敖在百姓中的声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开始整合民力,准备修建疏导工程。与其他徭役不同的是,这次工程并没有让当地百姓产生激烈的反弹。没有人认为这个宅心仁厚的年轻人会有什么歹念,如此心肠慈悲的他,定然是要为了当地百姓,才如此做的罢。所以这场工程在孙叔敖的设计和主导下,很快开工。
于是这项被后世沿用了2600余年,至今仍在恩泽一方的传奇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始了。首先,于固始县境内史河东岸的黎集石嘴头开挖河口,引水向北,后世称此水为清河。在史河下游东岸黄土沟柴家港开口引水,后世称之为堪河。清、堪两条渠河蜿蜒于史河、泉河之间的狭长地带,疏导灌溉,其区内有渠有陂,引疏妥善。另在县西曲河(今灌河)上、中段,分别安闸筑坝,引水入陂入塘。又在县南急流、羊行等河段各设灌口。分流减势,次递疏导,安闸垒坝,筑陂筑塘,灌溉稻田。下游水涝之害从此平息,遇旱又可引水灌溉。从此,山溆之湍波变沃壤之美泽,其水利工程区域内,被后世誉为“百里不求天”。
如此卓越的才能自然引起了楚国君王的注意,没有什么比事实更具有说服力。充斥着勾心斗角与阴谋暗战的楚国政坛并不是楚国君王完全需要的。固然帝王需要制衡臣子,统领全局,但是有着真才实干又在民间声誉斐然的大臣,没有人会讨厌。
原本一直被楚王和文武百官所小心谨慎又十分纠结的令尹之位,就这样成了孙叔敖迈向楚国政坛高层的平台。恍惚间,孙叔敖回忆的闸门被一双无形之手悄悄推开了。当年父亲陷入政变内战的一幕幕惨剧恍若昨日,而如今,逃亡异乡的自己,再一次回到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朝堂之上了。他并不想评价当年父辈的政治立场和作为,若是人拥有或追求了与之才能所不能匹配的欲望和地位,那么唯有灭亡一途而已。
就这样,那个当年与母亲仓皇逃亡的年轻人,回到了楚国权力的核心。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在日夜不休地运转着,为了王的欲望。
一个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做了什么,都会有人不满。千百年来,这种思维始终在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孙叔敖也没有例外。一日,狐丘有隐士拜访了这位新晋重臣,并与他恳谈良久,后世称之为:“三利三怨之谈。”
狐丘隐士并没因孙叔敖身居高位而谦恭委婉,反而很直白地问道:“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也并没有因为权势与地位而骄傲,于是很诚恳地答道:“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
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说:“我想应不是这样的。若我爵位越高,心志越在于下;若我官越重,做事越加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