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翻转岩石。” 二人的规则是“三局两胜”,用陆清的话说,就是“一首歌根本看不出你的真实水平,怎么也得弹3首,然后完美演奏2首,才勉强算得上是“有点东西”。否则,死磕一首绝活儿拿出来演,不算真本事。” 他故作外行的话语里,夹杂着不少内行的心机。 林睦虽觉奇怪,但以她的阅历,又说不出到底哪儿奇怪。 只是觉得,海王的话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于是就点头答应了,决定分别拿出“热手曲”、“炫技曲”和“原创曲”三首歌儿,从三种不同的维度对海王进行无差别打击。 “行,正好我听过这首。亚细亚功夫小子的,是吧?” “?是孤独摇滚的。” “?原创是亚细亚的。孤独摇滚是重编曲的。” “?真的吗?你怎么知道这些?你等会儿,我查查。” 陆清的几句话把林睦搞得不淡定了。 一般来说,普通人听歌根本不在乎歌的原作曲是谁,只要好听就行了,甚至有一部分脑C粉会把翻唱者当成原创、并且跑去抨击原作者,说“不如XXX唱的好听”之类的,恶意KY,以此达成一波优越感的输出攻击。 这在“外行”群体中早已见怪不怪,同时也是“非授权”唱见/歌手们理直气壮的资本,大部分用心做质量的原创者苦其久矣,却在市场流量下陷入困境,不断被网暴、攻击,酿成太多悲剧。 陆清身为一名重度ACG音乐人,早已脱离了“听歌只听表面”的范畴,甚至也脱离了“稍微听听编曲、配器”的寻常职业水准。 他听歌,但凡觉得“作编混、声线”有可取之处,一旦某个发光点引起自己的在意了,那么就会直接“溯源”—— 也就是追溯到源头,找到原创作者,从第一张专辑的第一首歌开始,把对方的整个人生轨迹【全部听完】。 对他而言,这样就能真正意义上了解一个创作者的“心路历程”,知道他在某个节点经历了什么事,是带着怎样的心态、怀着怎样的情绪才完成的如此大作, 同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对于“正版”的支持。 众所周知,有“正版”观念的人,素质往往都会很高。 陆清在三大音频网站开通了高级VIP,个别喜欢的歌还会花钱购买单曲版权,如果“特喜欢”,那就不好意思了,他甚至会爆米买其一切相关——包括实体专辑、实体周边(如本子、衣服等),甚至实体琴(某音乐人/大师同款)。 这是一种狂热粉的支持,也是一种对待喜爱之物的“态度”。 ——“尊重原创”。 … 果然。 查完了千度的林睦发现,海王说的居然是正确的,“翻转岩石”这首歌确实是“亚细亚功夫小子”这个队的作品,而非孤独摇滚的原创作。 但孤独摇滚显然拿到了官方授权,不然也不能光明正大的作为EP单曲来重编曲进行发表,还去商业贩卖。 如果没授权,这就是侵权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啊……想不到你懂得还挺多的。” 她对他有些刮目相看了。 心说这人看上去嘚嘚瑟瑟的,怎么会在“作品”的源头上如此细腻? 这和他表面上那爱吹牛爱瞧不起人的样子完全合不上啊? 林睦记得清楚,晴桑说过——“真正有水准的音乐人都是低调的,少有盛气凌人者,大多暗藏锋芒。许多大师待人和善,耐心亲切,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里走得很深。一旦走得很深,那就会更加看到自己的渺小,更加对这个领域抱有敬畏之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高度决定眼界,修行亦是修心。】 没想到,陆清的反应让她登时疑虑消去:“哦,我这个人只是喜欢在没用的事情上较真,我其实就是想杠你一下,也没什么特别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