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曲有误,周郎顾(中)-《虎痴》


    第(2/3)页

    许褚颔首道:“志才说的是。不过周异要用,周瑜也要用。”

    问题是周瑜如今才十五岁,十五岁的人表字都还没有,自然很少出仕,很少替朝廷做事了。不过虽然未及冠就出仕的现象很少,本朝也不是没有。远的如顺帝年间,汝南人谢谦、河南人赵建,十二岁就被当时的大臣左雄奏拜童子郎;近的如广陵郡人臧洪,也是少举为郎。

    许褚与三位谋士略加考虑,准备用上书朝廷,举周瑜为童子郎的方式试探一下周家的意思。

    以许褚的名望、地位,能不能让此事成真不好说,概率有,但是不高。实际上这也是无奈之举,为何这么说,就要细说本朝的察举制度了。

    时下比较被士人所重视的选拔人才的两种名目,一个是茂才,一个孝廉。茂才多为州举,孝廉为郡举。茂才的人数比孝廉少,要求也比孝廉高,大都被举为茂才的人,都是已经为官多年并在朝中颇有背景的人。换言之,许褚手中握着的是举孝廉的权力,孝廉的人数是按照每个郡的具体情况定下的,人口多的郡,又或者人口少世家多的郡,名额就多一些。庐江人口不多,世家更是少的可怜,是以只有一个名额。这个名额非常珍贵,一年只能举一人,本来笼络周瑜,孝廉是最好的办法,奈何周瑜太年轻。

    顺帝时天子根据左雄的建议,把举孝廉的年龄规定在四十岁,一直沿用至今。制度还在,可实际上只看当下的一些士人,就有很多打破常规的,比如刚才提过的臧洪,再比如二十多岁就举为孝廉的曹操。曹操、臧洪都是因为家中的背景破格提举,周瑜实际上等行过冠礼后也符合,只是许褚眼下等不了,只好选用‘童子郎’的方式。

    童子郎是一个朝廷颁发的荣誉称号,专门授予通晓经儒的年幼者,有了这个称号,就可以进入太学求学,也可以更名正言顺地提前出仕。

    许褚于是只能立刻上奏朝廷,另外也给洛阳的故交曹操、荀彧等写信,请他们帮忙。再接着,就要亲自去周家走一趟了。

    许褚轻车简从,来到周异家中,随行者不过一个郭嘉,一个典韦,连护卫都省了去。

    这就跟之前拜访鄢陵李平,张氏的区别一样,周家是庐江名族,更不能随意处之。郭嘉、典韦,现在都是白身,没有官职,是许褚的门客。带二人来拜访,就纯粹是以许褚的‘私人’名义,而不是庐江太守的名义。否则带着仪仗、护卫浩浩荡荡过来,非但不会因此让周异、周瑜觉得光彩——周家根本不需要这种光彩,反倒会让周家人认为许褚以势压人,不够谦虚。许褚这个‘武人’的身份,天然就被士族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故而斟酌一番,轻车简从,以表他的谦虚、低调态度。

    到了府门前,许褚更不敢摆起太守的谱,让郭嘉上到门外,投刺求见。

    周异接到名刺后,亲自到府门出迎接。周氏名声在外,两代人在朝当过‘三公’,现在也有族人在洛阳位居高位,周异还亲自出来迎接许褚,却是因为许褚也是名声在外。

    许褚的名声,一部分是靠自己打拼出来,比如在阳翟谋诛张让宗族,又比如平定过颍川的黄巾;另一部分却是吹出来的,如何颙、袁绍、蔡邕、曹操、鲍信这些跟他关系不错的人替他传播。尤其正值现在洛阳风雨飘摇,有识之士皆时刻关注着洛阳城里的情况,许褚在洛阳打下的‘薄名’,扬州士族也大都有所耳闻,遑论离中原比较近的庐江郡了。

    周异四十多岁,比许褚大了一轮,许褚因此早下车来到府门外阶下相候,看见周异出来,立即让典韦奉上礼物。

    周异微微一笑,收下后与许褚见过礼,再说道:“明府大驾光临寒舍,未能远迎,是我之罪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