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6章 官窑与民窑-《捡漏:开局砸了镇店之宝》


    第(2/3)页

    “行,我们说回这件梅瓶。我们知道,古代器件的审美本身追寻的是当时统治者的审美。从艺术造型上来说,嘉庆帝的审美比他老子乾隆皇帝来的还要飘逸,可以说是糟糕至极。”

    “哈哈!”

    “对对对,果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想法么?”

    “确实,乾隆就像个暴发户的审美,他儿子比他还糟。”

    郑三生的话引得观众席哄然大笑,不少人跟着附和了起来。

    “嘉庆年间的物件,小物件上尚且还能遮掩遮掩,这种大物件尤其来的难看。这梅瓶肩部丰满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的极直,底部更是宽大毫无美感,瓶体施绿地,再次地秞上绘制的粉彩缠枝图案,纹饰倒是繁而不乱,倒是糟蹋了好手艺……”

    一番话说的张正山脸色更是又黑上了几分。不管最后定性怎样,郑三生的这番话已经播出去了,以后谁还敢来找他买这个梅瓶?不怕被人说一句审美有问题?

    “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的特点,我们看文物看的不仅仅是样式,关键还要看文物背后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以及历史情怀!你不喜欢这件梅瓶的式样不代表没有欣赏他的人。”

    方洛拔高了嗓子开口,似是站在道德与文化的制高点在指责郑三生。如果忽略他眼神中的嘲弄与刻薄,这番话倒是显得道貌岸然的。

    “前面说的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对于清代瓷器的私货,跟这件梅瓶的估价没有关系,下面听好了啊,划重点了,我就只说一次,别一会儿听岔了或者是听漏了反倒怪我没说清楚。”

    这话郑三生特意调整了身体的方位正对着方洛说的。这丫不是喜欢摆出一副高人的姿态么,他郑三生就喜欢给这样的人上课。

    方洛的脸黑了又黑,憋了半天才没接话,轻蔑的眼神落在郑三生的身上,似乎随时在准备着反驳。

    郑三生笑了笑,站直了身子,单手指着梅瓶开始了他的表演。

    “我之前说过,在清朝嘉庆年间制瓷的工艺就已经开始落没,而倒了嘉庆晚期更是因为吏治的腐败与混乱而出现了不少民代官烧的现象。而这件梅瓶便不是出自官窑,而是民窑。它的价值本身就已经大打折扣!”

    “不可能!”张正山狠狠的叫唤出声,要知道官窑跟民窑出产的物件那完全就是两码事了。

    “嘉庆帝因为削减开支,在嘉庆十五年的时候就已经下令停止了御窑厂的生产。嘉庆中后期,因为景德镇高岭土缺乏严重,转而使用星子县高岭土,因掌握不好配方比例经常会出现塌底的问题,工匠们不得不放大器物的底径,加厚底足胎体。这件梅瓶的外形便是如此。说明了它出现的时期是嘉庆晚期。”

    “那个时候已经嘉庆官窑已经不再烧制任何瓷器,只有民窑还在生产。再看这件梅瓶,瓶身上所绘制的图案虽然精美,可仍不能掩盖它‘橘皮纹’的现象,这是嘉庆后期为了节约成本民窑作品都会有的现象。”

    郑三生的话像是扯开了这件表面精美的梅瓶的遮羞布,一点一滴的将他的错漏之处放大。

    “还有一点,大家可以看梅瓶的底部,嘉庆后期民窑出品的瓷器大多都会有圈足沾沙的现象,这件梅瓶也不能免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