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 至少有这个希望了。 至少他张伟稍作改变,应当是能够带来比较好的结局。 如果是历史不是那么绝对的情况的话。 屏幕前,张伟忍不住有些腹诽。 希望一切都能够改变吧。 如此…… 张伟点头。 “明日朝会,我会与陛下敲定此事,更多的细节,我想在路上,我们依旧可以集思广益。我想听听军中将领的声音。” …… 次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爱卿,免礼平身。” 刘彻随意摆手。 目光环绕四周。 却是发觉,整个朝堂内的气氛逐渐明朗。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眼下,他们大汉决议要与匈奴一战。 不少投降派自知已经没有办法去阻碍这堂皇的大势。 韩安国等投降派。 龟缩的龟缩。 也有不少人选择跳出来。 尤其是韩安国这小子。 很快就转变了思路。 毕竟,他也是一个有经验的将领。 并且,在汉武帝刘彻的初步册封中,他也是作为中军护军的存在。 能力肯定是有的。 张伟自然是没有和他太过交恶的心思。 并非是他忘记了先前两人言辞的交锋,甚至是韩安国多次的针对。 只是,官场的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用一句后世更为贴切的话来说。 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 在之前的朝会结束后,韩安国特地拜访张家。 众目睽睽之下与张家赔罪。 并且,私下里也是予以了张家一定的赔偿。 这个赔偿,至少从张伟个人的角度来看,对张家是锦上添花的。 聊胜于无吧。 让他态度转变的关键还是。 韩安国毕竟依旧是大汉的御史大夫。 即便是刘彻对他再不满,短时间内,他肯定是要执掌着大权的。 更为关键的是,张伟此计谋,还是需要大家万众一心地去实施。 攘外必先安内。 内部至少应当和平下来。 就如同韩安国所说的,张家毕竟没有太多大战的经验。 这是他们最欠缺的地方。 故而,张伟也就是顺水推舟,化干戈为玉锦。 此时,朝堂之上。 韩安国亦是彻底倒向了主战派。 主动为主战派发声。 “陛下,眼下我大汉已是紧急调集30万,粮草将近百万,已于昨日尽数聚集。城外校场已修筑好誓师所需高台,只等陛下褒临。” 语气,态度。 恭敬无比。 刘彻满意点头。 “韩爱卿,此事办得不错。” 说罢,他将头转向一旁的张伟。 “张爱卿,你之计谋思虑如何?” 朝堂之上,刘彻看向队列中的张旺川。 张伟向左一步。 “陛下,臣之思虑,以几近完善。此次出兵,我等可兵分四路。以陛下率领中军为首,两位将军各率一军,分立左右,另,择一人为后军,负责堵塞匈奴退路。” 此言一出。 朝堂顿时一片寂静。 接着。 武将队列中群情高昂,人人请战。 “陛下,臣请战!” “陛下,臣愿自领一偏军……” 张伟突兀开口。 “陛下,此后军并非彼后军,远非殿后之职,一旦匈奴踏入口袋中,此后军必须死战不退,即便是全军覆没,亦不可退丝毫半步。由此,方能保证将匈奴一网打尽!” “且,后军人数注定不能太多,必须是一只数量不多且机动性强大的精兵。倘若匈奴识破计谋奋力冲出重围,后军必然首当其冲,领军之人须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且……” 张伟的话并没有说全。 其中的意思却反倒不言而喻。 这后军哪里是殿后的。 听起来更像是去送死的。 还是用人命去堆、去拖延时间。 随着张伟的话音落下。 肉眼可见的。 不少将领先后缩了缩。 身为大汉的武将,他们当中不乏为国当先之辈。 但。 涉及到生死大事,而且还是这种明知会死的结局。 有人胆怯,自然是理所应当。 再者,眼下大汉和平多年,于张伟眼中,许多将领,尤其是朝中这些高官厚禄之辈早,已经失去了一马当先奋勇杀敌的勇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