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都是未知的。 至少历史上。 并没有直观的描述。 驾驾驾…… 门口,传来一阵清晰可见的马蹄声。 接着,便是一阵杂乱的脚步。 “三老爷,您回来了” 闻言。 张旺川顾不得他想。 连忙推开院门。 却是能看见。 一道风尘仆仆的身影。 披甲执锐。 脸上,英气尽显。 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 让张旺川甚至都下意识怔在了原地。 屏幕前。 张伟有些感慨。 军营,不愧是最为历练人的地方。 先前张旺成投军之时。 尚且还是一个青涩的小伙子。 后续,即便是偶有省亲。 即便是能够看到他日渐成熟。 但。 在张伟的眼中,张旺成依旧是那个张家的三子,那个被两位哥哥护在身下的孩童。 然而。 经历了边关的诸多磨练。 经历了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 张旺成成长了许多。 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坚毅。 “大哥……” 张旺成有些激动地快步上前。 张旺川亦是抓住张旺成的手。 “旺成,经年不见,都已经这么大了啊。” 透过屏幕。 张伟甚至能看到张旺成头上些许的白发。 边塞苦寒,且战斗频发。 兼。 边塞的各种条件,相比这里要差上太多太多。 岁月更易催人老。 体现在张旺成身上的。 不只是青涩,甚至显得有些许的沧桑。 当然,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英姿勃发。 是一种铁与血的肃杀。 张旺成的身后跟着一队兵士。 这应该就是他信中所说的亲卫了。 也是。 经历了自己的努力。 如今,张旺成已是大汉的一位杂号将军。 尽管跟张家的前两者相比。 他的地位甚至都有些提不上排面。 不过。 依旧值得所有人的骄傲。 “回来了,回来就好啊,回来就好。” 轻轻拍着张旺成的肩膀。 看着这个比自己几乎高了半个头的身影。 张旺川眼中,满眼都是张旺成的小时候。 将张旺成引入屋内。 简单的寒叙之后。 张伟将话题引入正轨。 张旺成千里迢迢地被召回洛阳。 可并非只是简单的叙旧。 更为重要,或者说更为贴切的。 应当是眼下张家的谋划。 “大哥,听闻我大汉朝堂已是决议,想要攻打匈奴?我边军无不是欢欣鼓舞,摩拳擦掌,誓死请命!如今,边军军心可用!我身为张家子弟,亦是不能落后!” 却是张旺成主动提起。 请战之意再明显不过。 张伟点头。 “如今,朝堂已是一致决议,我大汉与匈奴势必会有一战,只是决战之事,事关重大。虽有吾之提议,但,计谋尚未彻底确立。” 张旺成皱眉。 “大哥的计谋,我在军中亦是有所耳闻。或者说,但凡是将军以上的职位,都已经是大概知晓了我张家的计划。” “于大谋略上,我张家的计划没有任何问题,尤其是所提出的以利诱之、以计伏之、以力歼之这几个字,无不让我军中对大哥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样的计谋,确实能够极大的限制匈奴的机动能力。并且,采用得当的话,我大汉势必能够将匈奴一网打尽。” “但……” 张旺成顿了顿。 迎着张旺川略带急切的目光。 微微沉吟了几下。 屏幕前,张伟亦是被他的话语吸引了。 说实话,张伟清楚,张家的这一个谋略其实并不完善。 就比如朝堂上卫青提出来的几个问题。 要付出何等的利益引诱匈奴?用什么样的理由将他们引入到包围圈中? 再就是,又如何能够确定能够将匈奴一网打尽? 这些都是他们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战斗,可不是光是凭借计谋,或者说不只是凭借计谋,更多的还是真刀真枪的争斗。 张伟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而是眼下大汉的实力。 要说和匈奴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大汉自然是没什么压力。 但。 要说打机动战,或者与机动性更强的匈奴来回穿插。 即便是大汉在文帝景帝时期大量的养马,注重发展骑兵。 亦是不可能比得上这种从马背上生长起来的民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