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屏幕前的张伟颇为自信。 体现在言语间的,是一股强大的气场。 刘彻本就是雄主。 要不,也不可能在历史上三次讨伐匈奴。 即便是屡战屡败。 但,其做法极大地消耗了匈奴的国力。 可以说,汉武帝的这一番征讨,积极的意义上,让整个匈奴在之后数百年都难以喘息。 尽管内心有些踌躇。 张伟清楚。 刘彻踌躇的可不是打不打的问题。 打,肯定是要打的。 他踌躇的,是该如何名正言顺地打。 是该如何顺水推舟地说服朝堂的其他朝臣,尤其是那群所谓的投降派。 攘外必先安内。 总不能,内部不太平,自己倒是一意孤行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这肯定是万万不行的。 索性。 张家的出现给了他底气。 甚至。 都不需要刘彻多说。 张伟就表示,张家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 体现在行动上。 朝堂上,张家多次旗帜鲜明地表示主战,就差把两个字写在脸上。 边关,张家不遗余力地去与匈奴互市,与阏氏虚伪于蛇。 所为的,不就是能够麻痹匈奴,准备好一切。 只等待一个契机。 一个朝堂内外同仇敌忾、大汉能一举歼灭匈奴的契机。 为了这个契机,张家准备了整整两年。 为了能麻痹匈奴,互市的存在,让匈奴享受了两年。 然而,眼下的张伟表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们苦苦等待的一切。 他们栽种的种子。 已经是即将开花结果! 小院内,一派君臣和谐的场景。 张家与刘彻的关系自然不必说。 董仲舒与张伟之间,亦是如此。 朝堂上,他们早就是“你来我往”。 刘彻亦是很愿意见到这一幕。 就这匈奴一事。 三人很快便达成了共识。 或者说,三个大汉最顶尖的势力达成了共识。 大汉与匈奴势必有一战。 且。 眼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并非是之前意义上的万事俱备。 或者说,这与历史上的准备不同。 这是在张家的插手之下。 是在张伟的层层安排、布局之下。 现如今的大汉,准备的越发充足。 与匈奴之间,已经是初步建立起来了信任。 信任,是相互交际的基础。 亦是,大汉能够借此做文章的机会。 显而易见的是。 大汉,拥有了更多理论上的可能。 只是。 “张爱卿,朕还是有些担忧,朝堂之上,朕觉得依旧有所阻碍。尤其是韩御史等人,势必不可能轻言放弃。” 刘彻踌躇道。 言语间,愁容尽显。 张伟倒是依旧淡定从容。 一旁的董仲舒适时地开口道。 “陛下,还请放心,朝堂上,我儒家愿意支持陛下之所有决断。陛下之所指,就是我儒家之所向!” 一旁的董仲舒气度不凡。 言语间,透露了一种无匹的自信。 也是。 眼下,儒家颇得刘彻的赏识。 可以说,他们就是刘彻一手扶植起来,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的。 先天性的,他们与帝王就捆绑在了一起。 而且,这一份捆绑比张家更死,也更为虚浮。 话说,有了儒家,今后的王朝依旧是佞臣、大权独揽者自行其是。 换而言之,这份捆绑,虽约束了儒家,将其带上了皇室这一艘大船。 但同时也钳制了他们。 他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统治者,至少名义上是如此。 张伟并不想张家如此。 或者说,身为一个家族。 张家的发展,可以走这条路,但没必要。 张伟要的,不只是将张家传承下来。 他可是希望自己能借着传承不用再奋斗的。 志向更为远大。 故而。 他张家不能如此。 但。 儒家的实力,以及潜力。 注定着张伟要与其交好。 看着义正言辞的董仲舒。 张伟微微颔首。 无论是为了流实现刘彻的心愿,亦或是儒家真的想与匈奴开战 于情于理,董仲舒都应该顺着楚流彻的观念。 只是你这话…… 第(1/3)页